寄居蟹負殼身軀,一直鮮明存在不少人記憶裡。如今,因為人類肆意開發及亂扔垃圾,使寄居蟹數量不斷銳減,甚至數百萬年的自然演化亦遭到改變,「塑膠寄居蟹」竟諷刺的應運而生。
(照片提供/于立平 文/沈伶鎂)
【記者沈伶鎂台北報導】寄居蟹負殼身軀,一直鮮明存在不少人記憶裡。曾經在野外隨處可見的牠們,如今卻因人類開發行為及垃圾,數量一再銳減,甚至外型也變了。公視《塑膠寄居蟹》一片,以鏡頭述說寄居蟹及海洋生態遭破壞現象,屢獲多項影展肯定,昨日再傳捷報,入圍了今年的德國NtaurVision影展。
台灣海濱「新物種」
由公共電視台「我們的島」節目記者于立平策劃兼導演,攝影陳志昌、柯金源以及剪輯鐘文源等人共同合作之《塑膠寄居蟹》(Hermit Crabs in Plastic Houses)一片,繼先前入選第1屆韓國綠色影展、第13屆日本東京環境映像祭,以及宜蘭國際綠色影展後,昨日又傳出入圍德國國際自然與野生動物影展「NtaurVision」(In-ternational Nature and Wildlife Film Festival)。
「在21世紀,一種時髦的海洋生物,依循著人類生活模式而誕生了。寄居蟹推翻了百萬年來的自然演化,以人們隨手丟棄的塑膠瓶蓋為家,因而衍生出『新物種』─塑膠寄居蟹。」
導演于立平以「發現新物種」諷刺,人造廢棄物不斷佔據海洋,人類肆意捕捉販售寄居蟹與貝殼,加上公共建設開發等措施,已經使得陸寄居蟹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這些原先背著貝殼四處遊蕩的寄居蟹,如今卻只能用人們丟棄的塑膠瓶蓋、玻璃瓶頭、電燈泡、醫療用藥瓶,甚至舀牛奶的勺子,做為棲身之所,以防止天敵攻擊或日曬雨淋。
華麗皇宮 二次傷害
全世界約有86屬800多種寄居蟹,台灣就記錄有15屬近60種寄居蟹,以硬殼寄居蟹、細螯寄居蟹及真寄居蟹3屬種類較多。在該片中提到的陸寄居蟹,則包括椰子蟹與陸寄居蟹。其中,目前陸地上最大的節肢動物─椰子蟹,被IUCN紅皮書列名為瀕臨絕種無脊椎動物,我國農委會亦於1996年公佈椰子蟹為保育類野生動物,牠也是目前台灣唯一的保育類甲殼類動物。然而,雖然椰子蟹體型碩大,在野外極佔優勢,但人們經常捕食及干擾棲息地,現在成了台灣寄居蟹處境最堪憐的物種。
「沒有一個安全的家,連生存都有問題了,更別說繁衍下一代了。不過有些寄居蟹,有著舒適又美麗的家,但命運卻是更加悲慘。」除了心疼背著垃圾的寄居蟹,在片中導演還指出另一群被商人相中,住在「華麗的皇宮」中,只為裝扮成討喜的商品的寄居蟹,牠們繼水母、小丑魚熱後,成為另一波養殖歪風,甚至演變成嚴重的生態浩劫。導演提到,因為寄居蟹隨著身軀長大會不斷脫換殼,每一隻寄居蟹的舊殼,原先都能提供給其他寄居蟹再居住,然而人類用幾十元販賣寄居蟹,不僅僅是帶走一隻寄居蟹,連牠的貝殼也帶走了,長久下來,整個海岸貝殼一定會慢慢減少。
導演于立平表示,幾次參加國內外影展下來,一些外國人士向她反應,相當驚訝台灣居然出現「塑膠寄居蟹」這種現象,在國外雖然也有寄居蟹販賣的行為,但背著垃圾的寄居蟹相當罕見,幾乎從未見聞。此外,還有一些家長帶領小朋友看完影片後,向她表示將來不會再買或抓捕寄居蟹,甚至還有小朋友要爸媽把家中的貝殼全放回大海。她說,得獎的心情相當複雜,「不知道該高興還是難過,一方面開心這部片獲得肯定,另一方面也很憂心這樣的情況是否會更惡化。此外,畢竟這對台灣也不是正面形象,但我又很希望能有更多人關心這樣的問題。」
媒體助長買賣盛氣
在台灣,許多人只當寄居蟹是個不起眼的東西,卻很少正視到其實牠也是個生命,幾十元,就能買賣一個寶貴生命。「甚至,在一些媒體推波助瀾,用什麼『小本生意賺大錢』等報導方式來搧風點火,讓寄居蟹的處境愈來愈艱困,大家都沒想到,我們靠這些動物賺錢,犧牲的卻是一個個寶貴生命!」于立平呼籲,媒體在報導這類議題時,不該只將牠當成搖錢樹,卻沒想過這樣可能造成嚴重生態浩劫。在報導這類議題時,不該只將牠當成搖錢樹,卻沒想過這樣可能造成嚴重生態浩劫。她在片尾,留下了這麼一問:
「人類的塑膠產物,竟然在寄居蟹的演化史上留下了一段紀錄。以後寄居蟹還會再找到什麼樣的家呢?又要到哪一天,『塑膠寄居蟹』才會消失在海岸邊,才能回復牠原來的模樣?」
PR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