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者ブログ

陸寄居蟹網絡日誌オカヤドカリブログ

[PR]

×

[PR]上記の広告は3ヶ月以上新規記事投稿のないブログに表示されています。新しい記事を書く事で広告が消えます。

撿拾貝殼使寄居蟹無殼可居,海灘管理當向局呼籲遊人做做好心

(中國、臺灣)(30/8/2003)

不少人到海灘遊玩,每喜撿拾一些貝殼或沙石回家,作為欣賞及留念。

但這種做法,除可能觸犯一些保護海產條例所禁止擁有的瀕臨絕種珍稀貝殼類而惹上麻煩外,令人意想不到的,就是閣下這種撿拾貝殼的行為,可能為另一些生物物種帶來極大的麻煩。

PR

可 憐 塑 膠 寄 居 蟹 誕 生

是 日 upload : 可 憐 塑 膠 寄 居 蟹 誕 生

人 類 肆 意 污 染 環 境 , 大 自 然 的 生 物 首 當 其 衝 成 受 害 者 。 網 友 沉 默 小 言 在 迷 你 論 壇 張 貼 數 張 海 洋 新 物 種 照 片 , 一 隻 原 本 應 該 棲 身 在 貝 類 的 寄 居 蟹 , 竟 然 以 一 個 塑 膠 瓶 為 家 , 「 在 廿 一 世 紀 , 一 種 時 髦 的 海 洋 生 物 , 依 循 著人 類 生 活 模 式 而 誕 生 了 , 成 為 塑 膠 寄 居 蟹 。 」

死亡經驗分享

曾經有某位業者用這句說明來''鼓勵''蟹友, 「別傷心,就像(陸蟹教父)香港TONY,他在認識蟹蟹過程中,也[死了不少]陸寄居蟹,只是我們要從中學習改善,別再讓其他的愛蟹死在同一各錯誤上喔......」這提醒了我要做些實際的行動 - 把過去的死亡經驗跟大家分享, 在陸寄居蟹死亡後, 要找出有可能的原因, 加以攺善, 才不會讓其他的個體也死亡. 因為我們實在還未完全掌握所有陸寄居蟹的知識, 所以養死是在所難免的, 尤其在飼養初期, 也因此我們應該痛定思痛, 承認及確定自己的飼養方法有錯誤後, 就想辦法補救及改善.

小時候也有斷斷續續曾飼養過, 但當時並沒有資料可參考, 也未懂得日文, 所以和很多人一樣, 只用淺水加少少石子來飼養 .

到了7年前, 第一次在日本網站(Heart Mitt Club)看到應如何飼養牠們開始, 我才開始真正學習怎樣去飼養. 

我在這7年的飼養過程裏, 我的確有過死蟹的經驗(相信業者也會有不少的死亡個體經驗, 如果他們也可一起分享及研究死亡原因, 那應該會得出更多有用的資料). 每次死亡, 也是一件很傷心的事情, 但每次在牠們死後, 我也會呆在飼養缸前好一段時間, 檢討為何牠們會死亡, 之後作出相應的改善方法.

可能有某些人曾看過我在其他地方留言, 都是帶著「批評」的語氣, 批評其他飼養者不好的飼養方法, 環境, 甚至曾說過「沒有耐性的人不好飼養了」等說話, 這都是因為我也曾經養死過, 而不想其他人因為同樣的錯誤而使牠們死亡.

在此希望分享一些曾遇過的死亡原因(推斷), 和之後的改善方法, 待大家引以為鑑, 以下是這7年來不同飼養階段的分享.


階段1:
問題: 飼養隻數太多(4小個體一缸), 脫殼受干擾而死亡.
一開始飼養小個體時, 和一般人的想法一樣, 牠們那麼小, 不需要太大的空間, 結果有3隻小個體, 相繼因為脫殼後, 身體還未變硬, 而遭到其他同伴攻擊致死 (在沙上脫殼).

改善: 減少飼養隻數, 以減少同伴互相干擾.

階段2:
問題: 飼養隻數少了, 但仍然有個體;在脫殼中受侵而死.
參考過一些日本飼養者的資料, 發覺原來底沙的厚度和躲藏物是十分重要的, 尤其厚底沙有利於牠們挖掘沙堆脫殼.

改善: 增加了底沙的厚度和加了供躲藏的洞穴.

階段3:
問題: 有足夠底沙, 但有個體在脫殼中死亡.
想了很久, 發現除了同伴的互相干擾外, 飼養者的干擾也會影響牠們. 例如曾有一個體便因為在脫殼期間, 飼養缸在被移動時受到碰撞, 導致那個體在脫殼中途死亡. 未能完成整個脫殼過程.

改善: 如非必要, 不要經常移動飼養缸, 尤其如發現牠們開始有挖沙這脫殼前的先兆時. 如真的有需要移動, 也要非常小心輕力移動, 不要碰撞到飼養缸.


階段4:
問題: 橙紅陸寄居蟹大個體死亡經驗
橙紅陸在第1次脫殼後, 體色沒有改變. 不過在第2次脫殼後體色減退, 最後裸體死亡. (2次脫殼也在洞穴內)
-沒有使用海水飼養
-沒有經常提供牠們含胡蘿蔔素的食物
-飼養缸空間太少

改善: 了解到大個體所需空間其實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大. 飼養缸一定要有足夠的空間給牠們走動. 還有原來海水對某些品種來說是特別重要的. 另外, 了解到含胡蘿蔔素的食物可能對陸寄居蟹的體色色澤會有幫助. 

階段5:
問題: 深紫陸寄居蟹大個體死亡經驗 
-雖有取暖設施, 但因為飼養缸空間大, 取暖設施熱力不足, 導致冷死(沒有裸體).
-雖開始使用海水, 但因為沒有經常更換新的海水, 而是每次海水盆乾後便加添新海水, 這樣殘留的海鹽便會在水盆累積, 使海水的濃度變高.

改善: 重新找尋其他更有效的保暖設施, 找到了日本熱毯. 另外, 注意每天也要更換海水, 維持海水盤裏的海水的濃度, 不會過高.


階段6:
問題: 短腕陸大個體死亡經驗 
短腕陸在第1次脫殼後(在洞穴內), 體色變淺, 甲殼外表脆脆的, 硬度不夠, 且沒有光澤. 在第2次脫殼(在流木下)中途死亡(沒有裸體).
-雖巳有厚底沙, 但大個體還是在洞穴內脫殼. 洞穴內還不夠完全黑暗可能也會影響脫殼中的個體. 短腕在第1次脫殼後, 新的甲殼形成已經不太好, 從而影響第二次脫殼...... 
-在第1次脫殼後, 沒有吃掉所有舊甲殼, 新甲殼不夠硬. (在飼養橙紅陸時也曾出現過類似情況, 但未有留意)

改善: 底沙還未夠厚, 大個體的底沙起碼要有10~15CM或以上才行. 了解鈣質的重要性, 盡量給牠們多元化的食物和補充食物. 開始注意到黑暗環境對陸寄居蟹脫殼的重要性.


以上是我所遇過的死亡經驗和每次死亡後的檢討得出的改善方法, 或一些領會. 我不能說經過這些經驗後, 現在的飼養方法己是完美, 因為經驗是一點一點累積來的, 現在每天觀察牠們的行為, 和不斷觀看其他外國飼養者的資料, 便是希望會有新的發現, 我想飼養陸寄居蟹的方法, 還有可改善的空間.

我也不能保證牠們在我的飼養下能活到終老, 但起碼要不斷吸取新知識, 才會有進步. 所以希望各位飼養者如發現甚麼新資料, 也能一起討論一下. 我們不斷的改善, 牠們的生活才能好好的維持下去.

只想查清楚, 究竟對或錯!? (續 - 凹足陸寄居蟹幼苗培育的照片)

沒有希望, 反有驚喜

之前說過把水產所人工培育陸寄居蟹的事情當作告一段落, 沒想到在5月8日卻收到了那位研究員電郵來的凹足陸寄居蟹幼苗培育的照片(見下圖).


照片由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東港生技研究中心 研究員 鄭金華 博士 提供:


1. 胚體-1


2. 胚體-2


3. 胚體-3


4. 胚體-4


5. 產房


6. 孵出幼體


7. 幼體第一期 (蚤狀幼體)


8. 幼體第五期 (大眼幼體)


9. 背殼的大眼幼體1


10. 背殼的大眼幼體2


11. 背殼的大眼幼體3

 
12. 背殼大眼幼體準備潛沙變態1

13. 背殼大眼幼體準備潛沙變態2

14. 脫下來的殼


15. 第一期幼蟹

16. 背殼的第一期幼蟹1

17. 背殼的第一期幼蟹2

首先要感謝水產所這位研究員的研究成果. 如圖所見, 研究可能暫時只去到幼蟹階段, 希望牠們能繼續成長成為小個體. 之前無論在日本, 美國, 甚麼台灣復育椰子蟹, 也不能把牠們的卵子培育成幼蟹(即使可以, 也未能繼續成長下去), 希望這次水產所的研究, 可以成為世界首宗能成功把陸寄居蟹科的卵子培育的幼蟹, 直到牠們長至成體.

這是值得可喜的事, 希望這技術能帶到椰子蟹身上, 以協助牠們復育成功, 也希望水產所能和外國多多交流, 把成功培育的技術帶到其他, 陸寄居蟹絕種機會漸漸提高的地方.  

不過如果環境破壞繼續下去, 沒有改善的話, 人工培育便會變得沒有意思, 「治標不治本」. 因為即使數量回復, 但沒有適合的環境, 牠們也沒法在野外繼續生存. 連帶牠們在野外繁殖的機會率也會減少, 不能繁殖的話, 何來有抱卵的雌蟹供研究人員人工培育.

港口溪 靜靜美

記者李健果/報導

港口村是屏東滿州的門戶,港口溪又叫沒口溪,有個美麗的出海口,當地人稱「啞巴海」,沒口又啞巴,景色卻讓人讚不絕口。

沿著台二十六線往滿州方向,車過風吹沙即進入滿州,而港口村是這條路上的門戶,港口溪和港口吊橋則是港口村的地標。

最新COMMENT

[07/06 Tony]
[07/06 Momoko]
[07/08 手语]
[05/30 手语]
[05/29 Tony]

SEARCH CONTENT

忍者COUNTER

Copyright ©  -- 陸寄居蟹網絡日誌オカヤドカリブログ --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 by CriCri / Photo by Geralt / powered by NINJA TOOLS / 忍者ブログ /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