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中心/屏東報導
屏東車城後灣村海岸是寄居蟹重要棲地,但99%的寄居蟹以易碎蝸牛殼為家,棲地也遭人為開發破壞,海生館積極搶救,除與當地居民合作呼籲民間捐貝殼外,也積極投入寄居蟹微棲地的研究、海岸林棲地品質的調查、後灣海岸軟體動物資源調查,及結合社區進行海岸林巡守與海岸林復育。
▼棲地遭破壞,寄居蟹找不到殼背(圖/海生館)
海生館表示,研究人員調查發現,在墾丁的海岸發現許多寄居蟹背的都是非洲大蝸牛的殼,這些蝸牛殼薄又易碎,一被踩踏或者在降海時要爬過高達2公尺的水泥堤防,失敗跌下後往往會摔破殼,摔破殼失去保護的殼往往會造成寄居蟹死亡。
為什麼適合的螺殼會越來越少?海生館表示,主要是這些適合寄居蟹殼型的蠑螺和赤旋螺是遊客到墾丁海產店常常會點的菜色,在過度捕撈的過程中,螺連殼都被送到餐廳,最後被當成垃圾丟棄,所以海邊沒有大殼,許多寄居蟹只好使用小號空殼,而加上遊客隨手撿拾,貝殼被帶回家裡,海邊可以利用的殼就越來越少。
▼棲地遭破壞,寄居蟹找不到殼背(圖/海生館)
此外,海岸汙染、土地開發加上海岸林破壞,海岸棲地變化,軟體動物沒有足夠的棲地棲息,將造成殼源的補充越來越困難。
▼棲地遭破壞,寄居蟹找不到殼背(圖/海生館)
海生館表示,後灣除了椰子蟹外,還有灰白陸寄居蟹、短腕陸寄居蟹及藍紫陸寄居蟹。這三種陸生的寄居蟹終生都要背著軟體動物死亡後所留下來的貝殼,藉著貝殼的保護牠柔軟沒有鈣化外殼的腹部以躲過天敵的攻擊,並利用合適的殼型和螯與殼口的密合程度保持抱卵時受精卵的溼度。
每年農曆三月到十月時是寄居蟹的產卵期,牠們在晚間從海岸林緩慢地爬到海浪邊釋幼,完成釋幼後再慢慢地爬回海岸林躲藏。
寄居蟹媽媽釋幼的過程充滿了危機,在穿越海岸林和海水間的沙灘時會被好奇的遊客撿拾甚至帶走;當到達碎浪區釋幼時,不合身或太輕薄的外殼會讓寄居蟹被浪捲走;當完成潮間帶釋幼放出發育蚤型幼蟲期的幼苗後,在回程時偶而會被遊客不小心踩破殼。
海生館表示,這些陸生的寄居蟹可以說是台灣海洋環境的健康指標,要保育寄居蟹就要重視維護海岸棲地保育並復育潮間帶軟體動物資源,幫寄居蟹把「社區」規劃好,再把好的建築師「請進來」,讓寄居蟹有好的海岸林住,有好的房子背,給牠們更多好房子換,這樣子在海邊才不會再看到背著塑膠瓶蓋的寄居蟹,甚至看到沒有殼的寄居蟹。
PR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