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海洋年特刊 5: 15-16(1999)
施習德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
椰子蟹是一種熱帶西太平洋海濱十分奇特的甲殼類,出沒於海岸林附近,例如林投樹、椰子樹下,它屬於寄居蟹類,但已經演化成為不需要背著貝殼活動,由於體型碩大,行動遲緩,再加上人類很容易到達它們的棲息地,因此常常成為人類捕食的對象。由於它們很容易遭受人類的濫捕而滅亡,椰子蟹在世界上的族群已經愈來愈少了,因此「國際保育公約」將它列名為瀕臨絕種的無脊椎動物;而我國也在民國八十五年由農委會公佈為保育類野生動物,使它成為除了脊椎動物和昆蟲以外為人所注意的無脊椎動物,也是唯一的保育類甲殼類,然而它們在台灣的族群已經所剩無幾,墾丁的椰子蟹幾近滅絕,只有蘭嶼、綠島還有少量族群分布。經過這麼多年來的保護,椰子蟹的數量依然稀少,特別是蘭嶼、綠島,其原因除了必須歸咎於當地居民的大肆濫捕之外,一些漫無目的標本搜集家可能也必須有所反省。
蘭嶼、綠島當地人捕捉椰子蟹的活動其來已久,有人認為這是從老祖宗開始就有的捕捉行為,應當不會導致椰子蟹的滅絕。然而,從前可能是物資缺乏,才有捕捉椰子蟹以補充蛋白質的需要,現今的濫捕反倒是因應觀光客的需求,是以品嘗山珍海味的心態來享受這種稀奇的野味。諷刺的是,蘭嶼地區可能是由於原住民的禁忌,比較能夠發現椰子蓹的地方竟然是存放核廢料的惡靈之地,其他地方幾乎難以發現;但是綠島地區的情況就更加悽慘,移居綠島的漢人無所謂的禁忌,每到入夜時分,許多海岸林邊就有捕蟹人手持明亮的探照燈在林間搜尋,椰子蟹只要在寧靜的夜裡稍微移動發出聲響,就難逃被捕捉的命運。
許多大學生物相關科系的研究人員和學生,時常上山下海進行採集旅遊的活動,這種以了解探索大自然的心態來追求知識是無可厚非的,然而有許多一知半解的學生卻以擁有罕見的物種標本的心態自居,造成大自然生命的無謂浪費。椰子蟹由於奇特,因此很容易被標本搜集家視為珍寶加以捕捉製成標本,筆者就曾在蘭嶼島上遇見某大學動物研究所的學生展示所捕捉到的椰子蟹,並將之攜帶回台灣製成標本的例子,其他偷渡成功的例子恐怕也不在少數。
常跑野外的研究人員其實都知道應該用鏡頭替大自然留下記錄,而不要破壞傷害她,碰見稀有罕見的生物,每個人都會覺得十分的興奮,拍攝之後再放回原棲地是最基本的學術道德,若是捉走,其他人也無法看見了。我們常說要留給後代子孫一個美好的環境,野生動物就是大自然珍貴的遺產,而瀕臨絕種的生物更是必須留給它們一條繁衍的生路,因為這是人類破壞它們的棲地、濫捕它們的種族後的贖罪。政府機關既然定出了許多保育的相關規定,就必須徹底執行,並加以宣導。學術研究機構則應該培養遵守法律、尊重生命的學生,讓喪命的生物死的有價值,而非僅僅滿足個人的採集癖好,研究機構的實驗室主持人更應該灌輸學生正確的觀念,勿讓研究機構成為有執照的野生動物終結者。
保育野生動物,除了以上消極的治標方法之外,另外積極的復育也是極為重要的,而不是任它們自生自滅,特別是當它們的棲地已經遭受破壞之際,就算沒有人捕捉,它們也會無處生存而導致滅絕的。國外對於椰子蟹的生活史已有相當完整的研究報告,但是尚無人綜合這些結果來嘗試復育,因此期盼相關的研究單位能夠投入這方面的研究,讓椰子蟹這種奇特的生物恢復它們在台灣的原貌,重回它們在海岸生態系統中應該扮演的角色。椰子蟹是唯一列入保育的甲殼類,如果能夠真正的落實保育,對國際海洋年的台灣形象才會有正面的的意義。
Tony: 很可惜, 某些業者會以研究為理由, "光明正大"地把椰子蟹抓回家"研究".
PR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