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者ブログ

陸寄居蟹網絡日誌オカヤドカリブログ

カテゴリー「飼養觀察心得/生活點滴」の記事一覧

[PR]

×

[PR]上記の広告は3ヶ月以上新規記事投稿のないブログに表示されています。新しい記事を書く事で広告が消えます。

新清洗飼養缸時間

之前說過夏天最理想是每個多月清洗一次底沙(飼養缸), 但其實有很多時候因為有個體正在沙中脫殼, 而往往無法清洗缸中的沙.  加上冬天因天氣寒冷, 因為不想把牠們拿出飼養缸, 所以不清洗也不緊要.

我自己的做法是習慣約在3~5月和8~10月清洗底沙(飼養缸)一次. 為想到只時平時每天也勤於清理牠們的排泄物的話, 排泄物不累積, 飼養缸的底沙便不會太過污穢.

而且最近發現, 每次替牠們清洗飼養缸時, 也要把牠們拿出飼養缸一段時間(約2小時~半日時間). 飼養缸清洗好後, 雖然佈置沒有變動, 但把牠們放回去時, 便會發覺牠們總要去重新適應過飼養缸內的佈置, 要一段時間才能平伏和穩定下來. 為了減少這些不必要的壓力, 如平日勤於清理飼養缸, 即使一年只清洗2次也沒有問題.
PR

死亡經驗分享

曾經有某位業者用這句說明來''鼓勵''蟹友, 「別傷心,就像(陸蟹教父)香港TONY,他在認識蟹蟹過程中,也[死了不少]陸寄居蟹,只是我們要從中學習改善,別再讓其他的愛蟹死在同一各錯誤上喔......」這提醒了我要做些實際的行動 - 把過去的死亡經驗跟大家分享, 在陸寄居蟹死亡後, 要找出有可能的原因, 加以攺善, 才不會讓其他的個體也死亡. 因為我們實在還未完全掌握所有陸寄居蟹的知識, 所以養死是在所難免的, 尤其在飼養初期, 也因此我們應該痛定思痛, 承認及確定自己的飼養方法有錯誤後, 就想辦法補救及改善.

小時候也有斷斷續續曾飼養過, 但當時並沒有資料可參考, 也未懂得日文, 所以和很多人一樣, 只用淺水加少少石子來飼養 .

到了7年前, 第一次在日本網站(Heart Mitt Club)看到應如何飼養牠們開始, 我才開始真正學習怎樣去飼養. 

我在這7年的飼養過程裏, 我的確有過死蟹的經驗(相信業者也會有不少的死亡個體經驗, 如果他們也可一起分享及研究死亡原因, 那應該會得出更多有用的資料). 每次死亡, 也是一件很傷心的事情, 但每次在牠們死後, 我也會呆在飼養缸前好一段時間, 檢討為何牠們會死亡, 之後作出相應的改善方法.

可能有某些人曾看過我在其他地方留言, 都是帶著「批評」的語氣, 批評其他飼養者不好的飼養方法, 環境, 甚至曾說過「沒有耐性的人不好飼養了」等說話, 這都是因為我也曾經養死過, 而不想其他人因為同樣的錯誤而使牠們死亡.

在此希望分享一些曾遇過的死亡原因(推斷), 和之後的改善方法, 待大家引以為鑑, 以下是這7年來不同飼養階段的分享.


階段1:
問題: 飼養隻數太多(4小個體一缸), 脫殼受干擾而死亡.
一開始飼養小個體時, 和一般人的想法一樣, 牠們那麼小, 不需要太大的空間, 結果有3隻小個體, 相繼因為脫殼後, 身體還未變硬, 而遭到其他同伴攻擊致死 (在沙上脫殼).

改善: 減少飼養隻數, 以減少同伴互相干擾.

階段2:
問題: 飼養隻數少了, 但仍然有個體;在脫殼中受侵而死.
參考過一些日本飼養者的資料, 發覺原來底沙的厚度和躲藏物是十分重要的, 尤其厚底沙有利於牠們挖掘沙堆脫殼.

改善: 增加了底沙的厚度和加了供躲藏的洞穴.

階段3:
問題: 有足夠底沙, 但有個體在脫殼中死亡.
想了很久, 發現除了同伴的互相干擾外, 飼養者的干擾也會影響牠們. 例如曾有一個體便因為在脫殼期間, 飼養缸在被移動時受到碰撞, 導致那個體在脫殼中途死亡. 未能完成整個脫殼過程.

改善: 如非必要, 不要經常移動飼養缸, 尤其如發現牠們開始有挖沙這脫殼前的先兆時. 如真的有需要移動, 也要非常小心輕力移動, 不要碰撞到飼養缸.


階段4:
問題: 橙紅陸寄居蟹大個體死亡經驗
橙紅陸在第1次脫殼後, 體色沒有改變. 不過在第2次脫殼後體色減退, 最後裸體死亡. (2次脫殼也在洞穴內)
-沒有使用海水飼養
-沒有經常提供牠們含胡蘿蔔素的食物
-飼養缸空間太少

改善: 了解到大個體所需空間其實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大. 飼養缸一定要有足夠的空間給牠們走動. 還有原來海水對某些品種來說是特別重要的. 另外, 了解到含胡蘿蔔素的食物可能對陸寄居蟹的體色色澤會有幫助. 

階段5:
問題: 深紫陸寄居蟹大個體死亡經驗 
-雖有取暖設施, 但因為飼養缸空間大, 取暖設施熱力不足, 導致冷死(沒有裸體).
-雖開始使用海水, 但因為沒有經常更換新的海水, 而是每次海水盆乾後便加添新海水, 這樣殘留的海鹽便會在水盆累積, 使海水的濃度變高.

改善: 重新找尋其他更有效的保暖設施, 找到了日本熱毯. 另外, 注意每天也要更換海水, 維持海水盤裏的海水的濃度, 不會過高.


階段6:
問題: 短腕陸大個體死亡經驗 
短腕陸在第1次脫殼後(在洞穴內), 體色變淺, 甲殼外表脆脆的, 硬度不夠, 且沒有光澤. 在第2次脫殼(在流木下)中途死亡(沒有裸體).
-雖巳有厚底沙, 但大個體還是在洞穴內脫殼. 洞穴內還不夠完全黑暗可能也會影響脫殼中的個體. 短腕在第1次脫殼後, 新的甲殼形成已經不太好, 從而影響第二次脫殼...... 
-在第1次脫殼後, 沒有吃掉所有舊甲殼, 新甲殼不夠硬. (在飼養橙紅陸時也曾出現過類似情況, 但未有留意)

改善: 底沙還未夠厚, 大個體的底沙起碼要有10~15CM或以上才行. 了解鈣質的重要性, 盡量給牠們多元化的食物和補充食物. 開始注意到黑暗環境對陸寄居蟹脫殼的重要性.


以上是我所遇過的死亡經驗和每次死亡後的檢討得出的改善方法, 或一些領會. 我不能說經過這些經驗後, 現在的飼養方法己是完美, 因為經驗是一點一點累積來的, 現在每天觀察牠們的行為, 和不斷觀看其他外國飼養者的資料, 便是希望會有新的發現, 我想飼養陸寄居蟹的方法, 還有可改善的空間.

我也不能保證牠們在我的飼養下能活到終老, 但起碼要不斷吸取新知識, 才會有進步. 所以希望各位飼養者如發現甚麼新資料, 也能一起討論一下. 我們不斷的改善, 牠們的生活才能好好的維持下去.

大清洗

昨天終於替最大的缸進行了大清洗.

原本之前已經有洗缸這計劃. 但因為中型灰白, 最小的深紫陸, 和細小深紫陸相繼在主缸脫殼的關係, 所以一直也把洗缸的時間表延期.

昨天才有時間進行, 要清洗一個缸真不容易, 足足花了約2個多小時才能把的沙換掉和重新佈置.

首先, 先把飼養缸內的個體拿起, 放在一個細小的缸裏.

再來便是把所有佈置取走, 包括水盆, 流木, 空螺殼, 樹皮, 假樹葉, 洞穴等等.

跟著便先處理濕度區裏的沙, 先把沙移到一個大盆, 進行洗沙, (下圖)



清乾淨後便利用過濾網把沙內多餘的水份過濾. 因為是這是用作濕度區的關係, 所以過濾好後的沙不用把它們弄至全乾, 便可讓狀態濕濕的沙子放回濕沙區裏. (下圖)



(濕沙區換沙完成, 跟著便是處理乾沙區了)

*不過因為相機沒有電(需充電), 所以之後的過程不能拍照了.

這時便要清洗乾沙區的沙, 同樣把沙移到一個大盆, 進行洗沙, 過濾等程序. 待沙子洗好後, 便可以把沙子放在太陽底下曬乾, 曬乾後存入箱子裏留待下一次備用. 

那乾沙區裏的沙如何? 因為在之前已經準備了而曬乾的沙, 這時便可以把乾的沙倒到乾沙區裏.

沙子處理好後, 便可以清洗流木和其他佈置. 清洗好後便可以再重新佈置了.

總括來說, 洗沙子的所需時間是最長的. 清洗一個缸實在不易.

脫殼(脫皮)資料補充

近日在想想還有甚麼有關飼養上的知識和大家分享,便想到有些有關脫殼(脫皮)等資料可以再作一些補充。

在<陸寄居蟹研究室>內有關<脫殼>一篇裏,有提及陸寄居蟹脫殼前的較明顥的徵兆,其中有
-不斷重覆挖掘底沙
-動作變得不活躍
-經常躲藏起來

不斷重覆挖掘底沙,但又不活躍和躲藏起來? 看起來這3點好像有些矛盾。在此說聲不好意思,因為一直未有詳細解釋得很清楚。 其實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看看。

個人把脫殼分成3個時期,「脫殼潛伏期」,「脫殼準備期」,「脫殼進行」。

(1)「脫殼潛伏期」
個人認為要判斷個體是否將要脫殼,一般來說最明顯是觀察牠們有沒有重覆挖沙這動作。除了剛購回家的個體,因為要適應新的環境而會有一些挖沙的動作外,當個體穩定一來後,其實平日是不會看到牠們有挖沙這動作的(有說溫度過高和濕度過低時,牠們也會挖沙,但如溫濕度正常的話,也可排除了這問題)。所以,當陸寄居蟹開始有挖沙這行為時,我把它稱為「脫殼潛伏期」,意味著牠們期後便會有脫殼行為。不過這「脫殼潛伏期」倒沒有一個確定的時間。跟據我自己記錄下來的挖沙情況,從起初挖沙到最後躲藏在沙裏脫殼,期間牠們重覆挖沙、躲藏、返回沙面、又再挖沙、躲藏等這些動作的時間,可以是幾天、一星期、甚至一個月時間,有的還會直接一開始便挖沙躲藏起來。

「脫殼潛伏期」期間有些個體還會進食,有些不會進食。另外會發現有些個體起初挖沙後,會停了下來,再隔了一段日子才會挖沙。

簡單來說,當看到個體開始有挖沙這動作,便要注意牠們會在期後進行脫殼,而這時便不要干擾牠們,雖然不知道這段時期會維持多久,但我們還是要待心等待。

(2)「脫殼準備期」
當陸寄居蟹四處挖沙,找到一個適合的地方躱藏後,便會進入「脫殼準備期」,牠們會靜下來,不活躍。

個人覺得可分成2個場合來看:
A. 「在沙底下脫殼」
挖沙(1)→躲藏在沙裏(不活躍)(2)→進行脫殼(3)

B. 「在洞穴/黑暗處(沙面上)脫殼」
挖沙(1)→躲藏在洞穴/黑暗處(不活躍)(2)→進行脫殼(3)

看看(2)這時段,其實這時不論是A場合或B場合,牠們都是不活躍,靜了下來。

問題是如果牠們是A的場合,牠們會在沙底下作準備靜止下來,不活躍。

另外B的場合,有些個體起初一樣會挖沙,但其後會選擇在洞穴或暗黑處裏作準備,這段時期牠們也會不出來活動(不活躍)。

(3)「脫殼進行」
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脫殼準備期,牠們便真正開始進行脫殼這個動作(脫掉舊殼這個動作)。

見證斷腳再生2

2007年3月26日:

之前在”見證斷腳再生”所提及過斷了左邊第二胸足的小深紫陸(下圖)(和小短腕一樣在06年9月22日帶回來), 在這天也成功脫殼了, 而且斷了的腳也完全長回來了. 值得一提的是牠是在隔離缸脫殼的, 而考慮到之前提及過黑暗環境對陸寄居蟹脫殼的重要性, 在這次隔離缸脫殼時, 其佈置也更新了(之後會說).



2007年1月8日

從1月8日至1月14日這7天期間, 牠每天也有挖沙這動作, 只是挖了一個凹陷的小洞, 但卻沒有躲藏在沙裏. 這時還未被隔離, 因為之前小短腕在06年10月已從沙裏返回來, 並長出了薄膜. 所以即使小深紫陸在主缸挖沙也不會影響小短腕.

2007年1月15日

這天終於躲藏在沙裏了, 經過8日後再返出來. 這時小深紫陸斷腳那部分也長出了薄膜(下圖).



2007年1月26日

這天小短腕正正開始躲藏在濕沙區的沙裏, 一直也沒有出來. 很明顯牠是在脫殼了.

2007年2月18日

發現小深紫陸正在濕沙區挖沙. 因怕會影響在沙裏的小短腕, 所以決定把小深紫陸隔離.

放了牠在隔離缸後, 牠仍然繼續在水盆旁挖沙, 挖了3天後, 便開始躲藏在洞穴裏, 跟著一直也沒有出來. 其實留意到牠也有一直在洞穴內挖沙, 做出了一個凹陷的地方, 相對地洞穴口附近的沙便形成了一個小山丘, 遮擋著光線. 之前曾說過如光線可能會影響陸寄居蟹脫殼的成敗, 最佳的環境莫過於讓牠們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下脫殼, 雖然沒有甚麼證明這點. 但也決定在隔離缸內加點東西來讓缸完全黑暗.

1. 找了一塊紙皮, 把它摺成L狀, 翻轉放置洞穴口的位置. 紙皮其中一好處是可以遮擋著外來光線, 使洞穴內完全黑暗. 另外, 因紙皮能吸收水份, 所以我在噴霧時會把水噴在紙皮上, 以維持洞穴那裏的高濕度.

2. 另外便是用毛巾蓋著飼養缸, 一來可以完全讓隔離缸黑暗, 也可作保濕之用.

詳細請看稍後網站更新的內容<飼養注意點-脫殼(隔離)>.

2007年3月26日

小深紫陸也洞穴躲藏了33日, 終於看到牠從洞穴裏出來. 而且斷了的腳也完全重新長回來了.



很高興在這短短的日子裏, 見證到陸寄居蟹斷腳再生這天賦的力量.

最新COMMENT

[07/06 Tony]
[07/06 Momoko]
[07/08 手语]
[05/30 手语]
[05/29 Tony]

SEARCH CONTENT

忍者COUNTER

Copyright ©  -- 陸寄居蟹網絡日誌オカヤドカリブログ --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 by CriCri / Photo by Geralt / powered by NINJA TOOLS / 忍者ブログ /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