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者ブログ

陸寄居蟹網絡日誌オカヤドカリブログ

カテゴリー「飼養觀察心得/生活點滴」の記事一覧

[PR]

×

[PR]上記の広告は3ヶ月以上新規記事投稿のないブログに表示されています。新しい記事を書く事で広告が消えます。

沙面上脫皮=不完全成功的脫皮

和一位台灣朋友討論過, 經常看到在沙面上脫殼皮的陸寄居蟹, 可能這已表達了一種訊息---不完全成功的脫皮.

看到很多照片都是個體脫下舊殼, 舊殼在旁邊. 其實這可能只表示牠們是成功脫下舊殼, 並不代表牠們能完全恢復過來, 繼續健康的成長.......

成功的關鍵可能在於: 
1. 有足夠深度的底沙
-讓牠們躲藏在黑暗的環境下, 而且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準備脫殼, 進行脫殼和恢復. 
-滅低牠們在沙上脫殼的機會.
-增加牠們吃掉全部舊殼的可能性.

2. 適當的隔離
-即使飼養缸夠大, 沙深度足夠, 如果兩隻或以上的個體同時挖沙脫皮, 還是有可能會互相干擾的.

3. 飼養缸位置
-不能受到碰撞, 碰撞可能會影響正在脫殼中的個體. 
PR

濕沙區成功!? 2

在此分享中型灰白陸寄居蟹在新缸之脫殼記錄.

9月17日 - 新缸佈置完成
9月19日 - 在濕沙區挖沙


9月21日 - 挖至沙底裏中上層位置


9月22日 - 從沙堆裏返回
9月23日 - 活動和進食正常


9月24日~9月29日
- 此段時間活動較活躍, 經常攀爬, 另外會一時在濕沙區挖沙, 一時會在乾沙區挖沙, 不過只是挖, 但沒有躲藏在沙裏. 進食正常, 沒有吃得特別多

9月30日 -  活動和進食正常


10月2日 - 整晚在海水盆裏喝海水, 晚上睡覺時聽到挖沙的聲音


10月3日 - 不見縱影, 躲藏在濕沙區裏(聽到少許還在挖沙的聲音)

10月4日~10月26日
- 一直躲藏在沙裏

10月27日
- 從沙裏返回來, 脫殼完成
- 躲藏在沙裏日子:24日
(很有趣的是牠上次脫殼完成時間為05年10月30日, 和這次的時間很接近)


之後的幾天十分活躍,
 

而且食量大增, 每天也看到很多排泄物.

不能把脫下的舊殼完全吃掉, 後果可能......

這天拿起已離開的短腕陸在第1次和第2之脫下來的舊殼來看時, 思前想後加上了各方的意見, 第2次脫下來的殼變得又脆又薄, 沒有光澤的原因到底也是缺乏鈣質. 
詳細可看以下文章:
暫時放棄飼養大個體各位繼續加油

那麼為何會缺乏鈣質? 突然想起一些東西.

短腕陸和之前離去的橙紅陸, 和另一隻不知明品種有一些共通點:

第1次脫殼時雖然有躲藏著(躲在洞穴/流木下), 但並沒有躲藏在沙裏
脫殼後沒有把所有的舊殼吃掉, 剩下很隻胸足和螯腳等舊殼

第1次脫下來的舊殼十分亮澤, 十分堅硬
雖能成功脫殼, 但體色(新殼)變得沒有光澤, 體色變得很淡, 粗糙

在第2次脫殼前活動正常
第2次脫殼同樣是有躲藏著, 但並沒有躲藏在沙裏

第2次脫殼時雖脫下舊殼, 但在其後不久便死亡, 或在途中死亡.
脫下來的舊殼是薄薄脆脆的, 不堅硬, 表面十分粗糙.

和美國一位朋友討論過, 她看過一些資料, 說陸寄居蟹一定要在一個完全黑暗的環境下脫殼的機制才能被啟動. 如果在將要脫殼時找不到適合的環境, 牠們會延遲脫殼的時間, 但最後即使在環境不適合下, 脫殼還是會繼續進行, 不過其生存率會變得十分低, 即使能夠成功脫殼, 也很可能有些後遺症

(以下是我的推斷)
放在以上的例子. 在第1次脫殼時沒有躲藏在沙裏, 即並不是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下脫殼, 雖然在洞穴/流木這些暗的環境下, 可能還能勉強成功脫殼, 但不知道是甚麼原因, 牠們沒有完全吃掉所脫下來的舊殼, 補充不到所需用作硬化新殼的鈣質. 雖然仍然能繼續生活下去, 而且新殼像硬化了, 但體色沒有光澤, 變得很淡和粗糙. 這也真可能和缺乏鈣質有關(因沒有吃掉所有舊殼).

那為何第1次脫下的舊殼十分正常? 我推測是因為牠們之前是在野外生活的關係. 在野外, 那麼大的空間, 找到適合的地方脫殼並不是問題(推測在自然環境下牠們便會吃掉90%或以上的舊殼), 而且可以從不同食物同吸收所需營養. 所以在野外被找回來再被帶到家中飼養後, 第1次脫殼下來的舊殼便是由其"天然資源"所建造出來的. 所以沒有甚麼問題.

說回在飼養缸的第1次脫殼後, 其實本身的甲殼鈣質已經出現問題, 因為可能在沙上脫殼的關係影響到牠們並不會把舊殼完全吃掉. 到了第2次脫殼時, 舊殼本身已經不夠鈣質, 所以沒法補充所需. 我在想鈣質不足可能也會影響牠們的關節, 活動能力等. 以致牠們不能夠暢順地進行第2次脫殼. 所以會在中途死亡, 即使最終把舊殼脫下來, 也只是勉勉強強繼續完成下去. 最後還是會死亡的.

而重要的是我發覺其他在沙裏脫殼成功的個體, 所剩下的舊殼幾乎是沒有, 最多也是一兩節胸足而矣. 所以個人覺得在沙裏脫殼(可能就是代表完全黑暗的環境), 不單可以讓牠們的脫殼機制啟動, 相對地, 牠們在沙裏脫殼時會幾乎完全把舊殼吃掉. 即是說牠們把和身體大小差不多的舊殼完全吃掉, 這份量的鈣質便能完全補充新身體的需要 (把舊殼的所有鈣質轉到新殼裏, 即新殼所需鈣質=舊殼). 而這些個體在脫殼後皆不會出現新殼乾乾的, 沒有光澤等情況.

莫非在沙上脫殼會:
->影響進食舊殼->影響鈣質吸收->影響下次脫殼->死亡

即是要讓牠們能健康地脫殼, 便要牠們讓牠們完全吃掉舊殼, 這便要 :
->有足夠厚的沙->躲藏在完全黑暗的沙裏脫殼->自然會吃掉幾乎90%或以上的舊殼->鈣質得以補充->新甲殼不會出現問題->再次邁向下次脫殼

當然, 食物和其他日常照顧也十分重要.

不知有沒有人曾遇過些類似的情況!?

陸寄居蟹也會有階級權力等問題

在動物世界裏, 權力鬥爭實屬很平常的事. 我想大部分動物也會分大小等級, 大家可會留意到陸寄居蟹也會出現這情況.

1-小的讓大的先進食
記得最初飼養的一隻橙紅陸寄居蟹和一隻灰白陸寄居蟹. 橙紅陸的大小比乒乓球大些, 而灰白陸約差不多乒乓球大小. 每次進食時, 灰白陸也不敢先進食, 但看到牠觸鬚在動, 已經嗅到食物的存在. 牠每天也會在木上休息, 每次進食牠都會先讓橙紅陸先吃, 待牠吃完後牠才慢慢從木上爬下來進食. 我想這便是大小等級之分. 小的個體會讓大的個體先進食.


一個月前購了兩隻細小的深紫陸寄居蟹(深紫陸), 之前說過不再飼養大型個體了, 因為覺得其適應力會較差. 看到這些細小的深紫陸, 而飼養缸的空間又許可, 便帶了牠們回家. 而且如果從小到大也在飼養的情況下, 其對於適應飼養缸的生活一定會比大個體高.
先說牠們有趣的地方, 便是牠們皆背著十分長型的螺殼.

試過給牠們一些長型的鳯螺殼, 不過牠們沒有更換. 雖然看到牠們背著長的螺殼會時常撞來撞去, 不過牠們喜歡的話便沒有必要強迫牠們更換螺殼了. (這細小的深紫陸背長的螺殼給我更有力的証明, 便是深紫陸因為腹部很長, 所以喜歡背長的螺殼).




2-以小欺大?
兩隻小深紫陸放進主缸不久, 便開始找地盤. 不過牠們似乎不太害怕中型的灰白陸(現在脫殼中). 兩隻深紫陸一起走出中型灰白陸的洞穴, 擾攘一輪之後, 突然看到灰白陸很高速地以向後的方式從洞穴裏後退出來, 細小的深紫陸竟然把牠從洞穴裏趕了出來(飼養缸內已經有兩個洞穴了, 不明白為何全都喜歡那邊的), 期間還看到牠們互相利用螯腳碰撞和用觸鬚互相接觸. 中型灰白被趕至兩個洞穴的中間, 停在那裏. 而最細的那一隻則不斷來回於兩邊的洞穴.




3.大保護小?
在灰白陸停留在兩個洞穴之間時, 發生了一件頗奇怪的事. 便時看到最細小的深紫陸朝向灰白陸而行, 走到牠面前便停下來. 整隻深紫陸便灰白陸的胸足包圍, 但並沒有利用胸足或螫腳夾著牠. 情景好像是灰白陸把深紫陸抱著一樣. 但深紫陸並沒有特別的舉動, 只是靜靜的留在那裏. 這情況維持了約10多分鐘. 不知這是否大小陸寄居蟹的另一種溝通方式. 或者是大個體正在對小個體作出訓示(之前被小的趕了出洞穴). 不過其後大家也相安無事了.  





4-小的讓大的先進食, 但大的進食完會......
在牠們第一天進食時, 也發現了一個有趣的情況. 當放下食物後. 小的深紫陸想走到食物盆進食. 不過, 這時中型灰白用螯腳推一推牠, 把牠推到後方, 自己則獨個兒享用食物. 小深紫陸唯有在後方看著灰白吃東西, 自已則慢慢等待一下. 特別的事情在灰白陸食完後發生. 當牠食完後, 很自然會離開食物盆, 但看到牠食完後走到細小的深紫陸那裏, 用觸鬚交談了一會後, 使利用大螫把牠輕輕的推到食物盤那裏, 好像是"我吃完了, 現在你們可以去吃吧". 跟著便返回穴洞. 而兩隻小的深紫陸則開始進食.



這是我看到了一些情況, 不知大家會否有這經驗?

房間的溫度計

除了在飼養缸裏放置了溫度計外, 在房間的的飼養缸旁也放了一個普通家用溫度計, 以測量房間的溫度.

尤其在冬天時可以測量一下房間室內的溫度和室外溫度的差別.

最新COMMENT

[07/06 Tony]
[07/06 Momoko]
[07/08 手语]
[05/30 手语]
[05/29 Tony]

SEARCH CONTENT

忍者COUNTER

Copyright ©  -- 陸寄居蟹網絡日誌オカヤドカリブログ --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 by CriCri / Photo by Geralt / powered by NINJA TOOLS / 忍者ブログ / [PR]